九黑石山茶厂:六堡之源,非遗之家
开云娱乐官网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九黑石山茶厂:六堡之源,非遗之家

历史上常常用“一门三进士,父子两翰林”来称颂某些人文家族的家学渊源。而在茶界范围来说同一个家族出现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并且都是女性的可以说是极其罕见。

在六堡镇的最后一站也是本次梧州茶产业回访的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了苍梧县六堡镇黑石山茶厂。一条不知名的小溪把茶厂打造成了一个世外桃源。坐在溪边的茶室里喝茶,听着潺潺的流水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黑茶制作技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大师的介绍,这一刻我们仿佛走进了那个传说中六堡茶的发源地黑石山。

黑石山茶厂成立于2004年,茶厂前身是60年代六堡公社的村级茶厂。是以生产六堡茶为主的,集种植、研发、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由唯一获得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原六堡茶公社茶厂精制车间职工)及其丈夫石柱斌(曾任六堡公社茶厂厂长一职)一起创立,从2006年起,由韦洁群的女儿石濡菲(自治区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接管,继续将六堡茶制作技艺世代传承下去。

据介绍,茶厂在六堡茶的原产地黑石山投入了600多万资金建立了一个3000多平方米的纯手工作坊与传统六堡茶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厂房,新开辟了300多亩的有机茶园,还建立一个可供游客参观体验的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文化陈列室,及1000多平方米的陈化仓库,在梧州市市区中心也建立了500多平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博物馆以及传统工艺六堡茶制作技艺体验馆。黑石山茶厂投入使用的厂房达到5000平方米,可年产优质六堡茶200吨,陈化仓库达2000平方米,并建成六堡茶技艺传承培训基地1500多平方米。但由于时间紧张的缘故,这些地方我们都没有看到,甚是遗憾。

“越是这样的年代,她越要坚持传统工艺,老祖宗的东西需要有人传承。”在采访中,韦洁群大师(说实话她很低调,总是保持微笑,但我们却总是习惯性地称她为大师)经常提及。

2000年她获得梧州市“三八“红旗手;2009年获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0年获得梧州市岗位先进个人;2012年获得自治区“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2014年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荣誉是过去,传承是未来。韦洁群将一身荣誉沉淀到六堡镇的泥土中、黑石山的茶树上、制茶坊的炒锅中,她注重传承,将一手好茶传授给她的女儿、她的茶乡邻里和一切热爱古法制茶的爱好者。年轮树轮记载着她的匠人历程,茶船古道香着她的匠心之物,茶里茶外传承着她的匠人之魂。

1976年韦洁群在六堡公社茶厂担任技术员,当时六堡茶就以自身“红、浓、陈、醇”的品质特点以及良好的养生功效受到茶友们广泛关注和喜爱,六堡茶一度远销海外,1980年代开始,国际锡价持续下滑,1985年更是一夜暴跌全部出口的六堡茶几乎一夜之间失去了马来西亚这个最大的市场。1986年公社茶厂停产,韦洁群因而回到了黑石山茶山,六堡茶的没落没有打击到这位有心人,她将自家屋前屋后的小空地播种了能出紫芽的茶树,倾注了坚守手艺的匠心精神栽种这些小树苗。独具慧眼的她注重制茶的每个步骤,“红芽,味最靓。”她说的“红芽”正是《茶经》里说的“紫为上”的紫芽,富含花青素的紫芽茶历来备受推崇。如今在浮躁的六堡茶市场上,很多茶厂都引进了机械化制茶,快速占领市场份额,而她却一直坚持用古法手工制茶,只因喜爱。她说“喜好很重要,你喜欢一样东西就会一直坚持去做。每天早上我都会喝一杯真正的六堡茶,我们的茶树不施化肥,以确保茶的质量,厂里每天出品的茶我都去品鉴一下,确保每批茶出来的味道和口感都一样,即使是级别不一样,茶味定要统一。一杯茶首先最重要的是口感,其次才是外形,第三才是汤色。”

国家级“非遗”项目六堡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韦洁群

从18岁进入六堡茶业,56岁获得国家级非遗六堡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称号。万象世界,她只寄情于一张茶叶一杯茶,似乎岁月给予她的就是这份无限的情感。

我们也没有见到韦洁群的女儿石濡菲,这位年轻的80后非遗传承人。但我们可以想象她有着像她母亲一样坚毅的性格、执着的坚守以及与茶相关的梦想。

从别人的诉说中我们知道了石濡菲的故事。

2008年,一位从广东前来寻找六堡茶的商人彻底改变了她的想法。当时,石濡菲把家中角落里无人问津的老茶都翻找出来,一称重才发现仅有不到2公斤。广东商人带着遗憾返程。这件事给了石濡菲一个启发,不重振六堡茶的名声实在是太可惜了!下定决心后,石濡菲利用业余时间跟随老师傅学习制茶工艺,她走遍了六堡镇的每座茶山、每个村寨,了解土质特点,掌握各个节气的气温、湿度规律以及各村寨的制茶技艺。采茶时节她跟随茶农一起上山,回家共同炒茶、揉茶,日复一日重复着最简单的劳作。但这仅是开始,好学的她总喜欢与乡亲们相互切磋、交流经验,经常就不懂的制茶工艺向老师傅们请教,并一遍遍练习。逐渐,她积累了一套种植、管理、采摘、制作、鉴评、包装、储存六堡茶的秘诀,并整理成了一整套六堡茶制作生产的独特见解,由此自主研发了符合大众口味的紫芽茶、七月七茶。新品一上市就广受欢迎,当年即为企业创造了丰厚利润,茶厂也因此破格提拔她为研发部主任,并以她的名字注册了“濡菲”六堡茶。

在她的努力下,2015年她荣获了“自治区级六堡茶非遗传承人”称号。

随着六堡茶产业的壮大,六堡茶再次回归了辉煌,对于石濡菲而言,传承人的称号,“传承”二字带来的责任就更重了。为了让更多的乡亲学到六堡茶传统制作技艺,石濡菲每年固定至少开设两期乡里的培训班,从种植、采茶、茶园管理、做茶技艺等方面将六堡茶的制作技艺一一传授给村民们。未培训前,大多数村民做的六堡茶没有统一的标准,有时做得又苦又涩,卖不出好价钱。培训后,村民们原本最多只能卖80元1公斤的茶叶,卖到了200元1公斤。每年培训班培训人数超过300多人次,以公司+农户的模式扶持手工制茶的农户25户,以合作社的形式培训23户农户成为传统制茶能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再次拾起了六堡茶,原本家中丢荒的茶园,在村民的打理下又种起了茶树,茶园面积也渐渐扩大,产量与品质得到了提高。

“做老实人,制地道茶,卖良心价,铸匠心魂”这是铭记在她心中的来自父亲临走前的叮嘱。

濡菲的那泡六堡茶确实很醇厚,是一家人把岁月和心血都倾注在内的滋味。也正如母女俩的希冀一样:通过老一代茶人的坚守,新一代茶人的传承,让“古树”焕发“新光”,“古茶”喝出“新味”,“古道”走出“新路”!

我们相信,这一定可以,犹如黑石山茶厂门口的两株百年古树——万古长青。

来源:茗边

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